基于《营造法式》文本与图样精读的大木作额、串界定研究
周淼;陈闻泽;林宝;《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大木作结构中的各种额、串构件,存在界定不清、被误读与混淆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精读《营造法式》文本与图样,发现此前没有被注意到的《营造法式》细节,提取各种额、串的识别依据,从而明确形制特点和各自差异,以对其进行界定。
面向乡土景观的结构主义理论回溯与方法刍议
王艺彭;从相关理论的回溯中重新认识乡土景观概念历史及其当今价值,探讨了面向乡土景观的困境,并由此联系历史中与之相关的理论话语,寻找、发现并重构了与之适宜的结构主义方法。藉由江南地区乡土景观系列研究的一些切面阐释,对方法论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作了具体化探讨。由理论回溯和方法刍议,试图提供一种从当代立场介入乡土对象的理论视角,并讨论一种在面向乡土景观时可参考与实践的方法框架。
人地产融合下乡村建设协同治理与价值创造路径研究
张若曦;张雨心;尹巧玉;张乐敏;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面临“形式主义整治”与“缺乏内生动力”的双重困境,价值创造不足成为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人地产融合”作为乡村建设的理论视角,以协同治理为实践路径,探索风貌营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创造系统。研究首先梳理“人地产融合”理念与台湾地区“地方创生”实践的理论溯源,并在此基础上回顾乡村风貌研究从物质形态到社会—空间—产业系统的演进历程;随后,构建“三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全周期管理”的分析框架;并以福建莆田市湄洲岛宫周片区为实证案例,深入剖析改造实践中的关键难点与利益主体冲突,展现了通过风貌提升、产业转型与数字化赋能所实现的多维价值创造过程。研究表明,基于“人地产融合”的协同治理模式系统性创造了物质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生态保育的综合价值;多元主体的合作不仅提高了乡村风貌管控的精准性,也在村民参与和收益机制上形成了正向激励,呈现出风貌提升与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本研究旨在丰富乡村建设与设计理论,并为类似村庄在实践中提供可操作的协同治理和价值创造路径。
稻田、檑子与土墙:“民”与“匠”的技术三要素讨论
欧亚美;冯棣;中国传统工匠具有“民”与“匠”的双重属性,这两种属性共同参与民居营造的全部流程,是研究民居营造技术与文化的重要视角。该研究以川南稻田、檑子与土墙3种要素为例,分析民匠对材料、工具与空间的串联处理,论述“民”“匠”技术在多个过程中如何相互渗透,并共同作用于民居营造。
大型建筑工程“前策划—后评估”智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研究
景泉;周晔;贾濛;针对大型建筑工程“前策划—后评估”智能技术缺乏系统应用及成效反馈机制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探索建立了“理论转译—技术应用—多类型、分阶段、全寿期示范—成果总结—理论反馈”的技术集成应用框架,通过10项示范工程开展不同寿期智能技术应用验证,为提升大型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AI、XR与HBIM:基于预防性保护的建筑遗产数智化研究前沿和趋势
徐辉;林文利;本文尝试梳理近40年基于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建筑遗产数智化研究趋势,研究发现基于预防性保护理念的人工智能综合HBIM平台,在全球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初具雏形。其基于当前大数据背景,耦合人工智能技术与预防性保护方法,并综合考虑HBIM平台核心技术框架,极大扩展了HBIM平台的功能范围,不仅将促使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修缮更为科学精准,亦将开辟建筑遗产数智化预防性保护的新道路,为建筑遗产的整体性、真实性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前沿科学技术支撑。
岛上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以设得兰群岛史前圆屋为例
刘畅;英国苏格兰北部的设得兰群岛因不同时期的史前遗迹而知名。本文研究设得兰群岛的史前遗址,从中选择欧洲铁器时代历史上建筑结构最复杂的史前圆屋作为研究对象,该类建筑目前均由考古学家团队修复并且全部向游客开放。由于史前遗迹缺乏记载的资料并且遗迹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建筑的保护仅限于结构的加固。由于该地群岛的地理特点,遗址保存较为完好。近年来旅游业成为该群岛的重要产业,政府着力挖掘岛内遗址作为旅游景点的潜力,然而其史前遗址目前废墟的状态无法提供相对完整和精确的建筑形象,缺乏整体性和可读性。本文分析了“岛”作为遗产所在地的遗产保护特点,提出了原址解释和异地重建两种保护模式,并建议以岛上遗产类型学研究为基础构建整体性保护的理论框架来保护岛上遗产。
建筑遗产数字化损伤测量与分析技术研究
才军;董健菲;对建筑遗产损伤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有利于前期研判损伤程度,制定合理的防控计划和修复计划。本研究以国内砖石类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建筑遗产立面材料损伤数据,通过绘制损伤图谱进行数据转译及可视化。采用退化测量法(MMD)计算建筑遗产立面的损伤因子,客观评价建筑遗产立面材料的实时健康状态,为建筑遗产的立面修复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是建筑遗产数字化技术融入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
感知与效率:三维视域分析在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寻路研究中的运用与思考
杨凯瑞;龙灏;幸周澜屹;动态的搜索型寻路是患者就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就医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医院建筑的空间固有属性对患者寻路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三维视域分析,将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患者寻路路径上的动态空间视觉特征转换为量化的定向数据,并分析其与患者寻路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医院建筑空间量化与寻路问题研究提供新视角。
蒙台梭利认知症照护模式下的完备环境营造
李佳婧;孙春杰;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认知症老年人,对专业照料设施需求迫切。近年来,蒙台梭利认知症照护模式在认知症照护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该模式注重以完备环境支持老年人自尊与自主生活。本研究选取澳大利亚首家应用蒙台梭利认知症照护模式的照护设施,系统观察老年人行为,梳理其心理需求,分析空间环境的支持作用,进而总结出蒙台梭利模式下完备环境的目标与特征。
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
王建强,戎俊强在城市发展历程上,产业类建筑及地段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由其所产生的独特的“产业景观”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较系统地阐述和剖析了世界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基本概念、分类、再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改造设计的技术措施。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
王鹏,谭刚自然通风(或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是当今生态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其应用目的是:尽量减少传统空调制冷系统的使用,从而减小能耗,降低污染,同时更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自然通风的理论依据是利用建筑外表面的风压和建筑内部的热压在建筑内产生空气流动。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进深,不同高度,不同用途)来说,实现自然通风的技术手段各不相同。文章从建筑通风这一特定的角度对几个耳熟能详的建筑范例做出新的分析,旨在揭示建筑通风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
康健,杨威近来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降低噪声与声舒适度并无必然联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声景的概念及发展,然后讨论和综述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及声舒适, 包括声音、听者和空间环境3个要素以及声景描述、评价和设计3个层次。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
伍端空间句法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尝试通过解析当代复杂空间话语网络中空间句法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以期让读者对本专辑空间句法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清晰的了解。文章将从与空间句法相关的理论脉络切入,从建筑、社会、语言3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范式展开论述,尝试勾画出空间句法理论出现背后的话语逻辑以及对这3个相关的领域的影响,为读者理解本专辑内的空间句法理论论述作一个相关理论的引导性介绍。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
伍端空间句法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尝试通过解析当代复杂空间话语网络中空间句法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以期让读者对本专辑空间句法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清晰的了解。文章将从与空间句法相关的理论脉络切入,从建筑、社会、语言3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范式展开论述,尝试勾画出空间句法理论出现背后的话语逻辑以及对这3个相关的领域的影响,为读者理解本专辑内的空间句法理论论述作一个相关理论的引导性介绍。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
王鹏,谭刚自然通风(或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是当今生态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其应用目的是:尽量减少传统空调制冷系统的使用,从而减小能耗,降低污染,同时更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自然通风的理论依据是利用建筑外表面的风压和建筑内部的热压在建筑内产生空气流动。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进深,不同高度,不同用途)来说,实现自然通风的技术手段各不相同。文章从建筑通风这一特定的角度对几个耳熟能详的建筑范例做出新的分析,旨在揭示建筑通风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可持续的城市形式与结构论题:屈米和库哈斯在拉维莱特公园
理查德·达根哈特;孙凌波;城市设计的挑战在于为21世纪寻找可持续的城市形式。本文越过传统的可持续形式——特别是小街区、稠密街道网络的模式——而研究了伯纳德·屈米和雷姆·库哈斯提交的1980年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竞赛方案的设计策略。这两个项目被认为是当今新兴的景观城市主义的先驱,它们拓宽了城市设计策略的范畴,针对精确城市结构的必要性、内容变化适应性和21世纪城市生活等方面,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可持续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