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历史街区适应性保护与再生:以日本东京丸之内为例
王园;金承协;王铁博;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再生是复杂系统下的棘手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其现状成因、保护再生策略各异。文章通过对日本丸之内历史街区的资料调查和实地考察,系统梳理街区的演变发展,从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街区功能植入与扩展、历史景观延续与协调、空间活力激发与提升4个方面切入,总结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街区适应性保护与再生策略。在此基础上,从公众参与、规划限制、行政管理和资金保障方面探索日本经验,为中国历史街区适应性保护与再生提供借鉴和启发。
内蒙古传统乡村聚落谱系溯源
殷俊峰;白瑞;李岳岩;陈静;中国已进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新时期,针对当前内蒙古乡村聚落文化多样性特征丧失的问题,本文追溯了内蒙古近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内蒙古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民居建筑特征,探索了内蒙古传统乡村聚落的类型谱系与分布格局,反思了这一文化转向进程中产生的生活空间多元融合、生产空间要素置换以及生态环境伦理重组,这对于当下内蒙古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的再次转型重构以及避免乡村的同质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英国运河的遗产化历程与保护模式:以比斯顿运河为例
王鑫;刘烨;马宣利;汤岳;本文对英国运河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基于理念、主体、对象将运河遗产化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归纳其兼顾突出普遍价值、地域性、多层级和敏感性的遗产认定和保护原则。英国的运河遗产保护体现了地域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特性,19世纪末依托文学作品传播运河文化,二战后进行水系国有化,持续开展保护实践探索。研究聚焦运河遗产保护的空间策略,基于历史语境和空间视角选择了诺丁汉市比斯顿运河作为典型例证,分析运河与城镇空间的关联。以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为依据,阐释“生活因水更美好”的理念,探讨运河遗产保护的实践路径与空间场景。总结出规划先导、体系支撑、场所更新的保护模式,期望对我国运河遗产的适应性保护利用提供借鉴,实现历史、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融合,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更新。
误读与重构:对米开朗基罗圣乔瓦尼教堂厚墙方案的解析
李倩;胡恒;米开朗基罗为圣乔瓦尼教堂设计的厚墙方案只留下一张平面手稿,后续研究者往往基于其助手调整过的木质模型进行设计解读,从而出现了误读,模型的出现损减了人们对于原设计的认知。本文回归设计手稿,基于最原始的材料分析厚墙方案并尝试重构教堂空间,还原设计中的诸般细节,解读米开朗基罗的概念逻辑、设计理念及思想深意。
社会生态模型视角下校园建成环境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青;王琰;李志民;在健康中国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校园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通过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品质提升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选取老城区高密度社区内的5所中学调研,在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的共性嵌套结构,以多层线性模型为研究方法,多层面、多维度地探讨校园政策环境、客观建成环境、感知建成环境共同对学生社交休闲类和球类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各层面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下,总结出可达性感知、功能性感知、可比容积率是促进社交休闲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舒适性感知、可达性感知、生均用地面积、场地与设施数量等是促进球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以期从促进学生健康的角度为校园健康环境营建提供线索和参考。
云南迪庆地区藏族传统民居区系研究
潘曦;张辰晨;邓晓颖;论文基于对云南迪庆地区41个典型藏族聚落的调查,对该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的区系展开研究。迪庆的藏族传统民居在建造技术、功能空间、文化象征维度的特征要素上有着丰富的做法,这些做法类型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两大区系:山地区和草原区。其中,山地区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雪山区、雪山-草原过渡区两个子片区。这种区系的形成,主要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族群互动3个影响因素有关,既体现了民居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不同民族建筑传统之间的交融。
应对采煤沉陷与水文风险的流域韧性空间规划框架
侯庆贺;罗萍嘉;周士园;采煤沉陷和沉陷积水灾害已成为高潜水位煤矿区及其所在流域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我国东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从流域韧性空间规划视角统筹全域、全要素、全过程,提出“风险预测—潜力识别—多目标优化”的规划决策路径。以期通过研判沉陷和水文风险,识别沉陷区空间潜力与再利用价值,优化流域韧性空间,因地制宜制定弹性、可持续的生态修复策略。为实现高潜水位沉陷积水区从“生态风险到生态资产”的转变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国际足联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世界杯足球场设计研究
陆诗亮;杜小璇;张宗琦;针对当代语境下世界杯足球场建设面对的制约与挑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梳理国际足联发布的有关可持续理念的官方报告,结合世界杯的既有建设实践,从国家理性、本体理性、技术理性三方面探讨世界杯建筑在可持续战略中的内涵与外延,辩证的考量既往和未来世界杯足球场建设中的理性,清晰认知我国未来承办世界杯的困局与破局之路。
绿色绅士化国内外研究对比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黄瑛;罗祖菡;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绿色绅士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时区图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国内外分别围绕“环境公平”“生态可持续”以及“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热点进入研究繁荣期。国内研究聚焦城镇化过程、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并保障了部分原住民利益。未来,构建中国特色研究体系,实现绿色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是重要趋势。
基于遗传算法的滨海乡村街巷空间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以福州滨海平原地区为例
郑媛;梁枫;洪婷婷;林志森;滨海乡村人居环境处于海洋与陆地两种环境基质的交互地带,其空间格局与人地关系更加丰富与复杂,受气候变化扰动影响显著。目前滨海乡村相关研究较少关注海洋气候影响下的适应性营建模式,且既有研究范式缺乏应对多变量问题的数据支撑。文章以福州滨海平原地区为例,解析滨海乡村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利用遗传算法分析多目标协同下街巷空间形态参数的择优区间,并通过数据相关性及回归分析揭示空间形态与气候要素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层级建构滨海乡村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旨在为低碳、韧性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设计指引。
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
王建强,戎俊强在城市发展历程上,产业类建筑及地段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由其所产生的独特的“产业景观”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较系统地阐述和剖析了世界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基本概念、分类、再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改造设计的技术措施。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
王鹏,谭刚自然通风(或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是当今生态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其应用目的是:尽量减少传统空调制冷系统的使用,从而减小能耗,降低污染,同时更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自然通风的理论依据是利用建筑外表面的风压和建筑内部的热压在建筑内产生空气流动。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进深,不同高度,不同用途)来说,实现自然通风的技术手段各不相同。文章从建筑通风这一特定的角度对几个耳熟能详的建筑范例做出新的分析,旨在揭示建筑通风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
康健,杨威近来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降低噪声与声舒适度并无必然联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声景的概念及发展,然后讨论和综述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及声舒适, 包括声音、听者和空间环境3个要素以及声景描述、评价和设计3个层次。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
伍端空间句法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尝试通过解析当代复杂空间话语网络中空间句法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以期让读者对本专辑空间句法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清晰的了解。文章将从与空间句法相关的理论脉络切入,从建筑、社会、语言3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范式展开论述,尝试勾画出空间句法理论出现背后的话语逻辑以及对这3个相关的领域的影响,为读者理解本专辑内的空间句法理论论述作一个相关理论的引导性介绍。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
伍端空间句法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尝试通过解析当代复杂空间话语网络中空间句法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以期让读者对本专辑空间句法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清晰的了解。文章将从与空间句法相关的理论脉络切入,从建筑、社会、语言3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范式展开论述,尝试勾画出空间句法理论出现背后的话语逻辑以及对这3个相关的领域的影响,为读者理解本专辑内的空间句法理论论述作一个相关理论的引导性介绍。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
王鹏,谭刚自然通风(或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是当今生态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其应用目的是:尽量减少传统空调制冷系统的使用,从而减小能耗,降低污染,同时更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自然通风的理论依据是利用建筑外表面的风压和建筑内部的热压在建筑内产生空气流动。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进深,不同高度,不同用途)来说,实现自然通风的技术手段各不相同。文章从建筑通风这一特定的角度对几个耳熟能详的建筑范例做出新的分析,旨在揭示建筑通风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可持续的城市形式与结构论题:屈米和库哈斯在拉维莱特公园
理查德·达根哈特;孙凌波;城市设计的挑战在于为21世纪寻找可持续的城市形式。本文越过传统的可持续形式——特别是小街区、稠密街道网络的模式——而研究了伯纳德·屈米和雷姆·库哈斯提交的1980年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竞赛方案的设计策略。这两个项目被认为是当今新兴的景观城市主义的先驱,它们拓宽了城市设计策略的范畴,针对精确城市结构的必要性、内容变化适应性和21世纪城市生活等方面,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可持续性问题。
